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文化

渭川田家王维,田园牧歌与隐逸情怀的完美融合

锡云
锡云 03-08 【文化】 14人已围观

摘要在唐代璀璨的诗坛中,王维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独树一帜,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我们将深入探讨王维的名篇《渭川田家》,从翻译、注释到赏析,全方位解读这首诗作的艺术魅力,原文与翻译原文: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

在唐代璀璨的诗坛中,王维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独树一帜,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我们将深入探讨王维的名篇《渭川田家》,从翻译、注释到赏析,全方位解读这首诗作的艺术魅力。

原文与翻译

原文: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王维,田园牧歌与隐逸情怀的完美融合

翻译: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村落, 幽深的小巷里牛羊缓缓归。 村里的老人惦记着放牧的孩子, 拄着手杖站在柴门前等候。 野鸡鸣叫在麦苗茁壮生长的田野间, 蚕儿在稀疏的桑叶上进入休眠状态。 田间的农夫扛着锄头归来, 彼此见面时话语绵绵不绝。 看到这一切,我更加羡慕这种闲适的生活, 心中不禁惆怅地吟诵起《式微》这首古老的歌谣。

注释解析

  • 墟落:村落。
  • 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
  •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意为衰落、没落,这里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感慨。

赏析

景象描绘:一幅恬静的乡村画卷

王维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傍晚图景,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满整个村庄,为这个平凡的小世界披上了梦幻般的外衣,幽深的小巷中,牛羊成群结队地返回家园,这一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也暗示着一天劳作的结束,而“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则进一步刻画了人情味十足的场景——年迈的老者站在自家门前,等待着放牧归来的孙辈,那份期待和关怀跃然纸上。“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将目光转向田野,通过描写野鸡鸣叫与麦苗成长,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而“蚕眠桑叶稀”又体现了农事活动的细致入微。“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则捕捉到了农民们结束一天工作后的温馨互动,他们彼此交谈,言语亲切,让人感受到一种淳朴的人际关系。

情感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在这首诗中,王维不仅记录下了眼前的景色,更流露出自己内心深处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深深向往。“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当诗人目睹这一切时,不禁感叹并羡慕起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怅然”二字却又透露出一丝无奈与失落,因为这种理想中的生活并非人人都能拥有,尤其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面临着仕途艰难和个人理想的冲突,他只能借由吟诵《式微》来抒发自己的复杂情感。《式微》原是一首表现奴隶劳役之苦的古诗,这里被借用以反衬现代社会人们虽身处太平盛世却仍感到压抑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回归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一种渴望。

写作风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王维擅长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在本诗中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描写,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开头那柔和温暖的日暮景象,还是中间充满活力的田野风光,抑或是结尾处略带忧伤的人物心理刻画,都使得整首诗歌浑然一体,毫无突兀之感,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华丽辞藻的堆砌,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诗人想要表达的信息,充分展示了王维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渭川田家》是一首集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于一体的佳作,它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也是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思想状态,同时也能领略到王维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非凡才华。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24866号-6 icp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3287号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