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 - 正文音乐
科技工作者谈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诺心
2024-02-21
【音乐】
91人已围观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春伊始,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新春伊始,我国探月工程四期正稳步推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拉索”团队紧锣密鼓地优化数据处理方法、提高测量精度;科研团队依托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抓紧推进相关科研计划……科技工作者们继续以奋发姿态向着科技高峰攀登,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勇攻关。节后开工,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航天、高能物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记录他们潜心科研的故事,讲述新一年的科研设想和努力方向。
——编 者
向着星辰大海不断进发
李 东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我是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一起,在位于海南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度过的。研制团队放弃了春节假期,始终坚守岗位,精诚协作,高质高效地完成了现场工作。假期结束后,新的任务正在等着我们。
2024年,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将继续执行重要发射任务,未来几年也将继续保持高密度发射。我所在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研制团队,将在今年上半年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任务。长征五号火箭是长征系列火箭中运载能力最强、规模最大、复杂程度最高的火箭,是中国航天的“梦想之箭”,肩负着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任。我为能全过程参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见证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而感到自豪。
从2000年长征五号火箭预研开始,我从事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已经超过23年了。长征五号最突出的特点体现为“大”,即大发动机,大结构,更大规模的控制、测量系统和地面发射支持系统,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大运载能力。为了这一目标,研制团队先后突破了12个大类247项关键技术,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在长征五号火箭的研制过程中,研制团队一直秉持自主创新的理念,最终实现了中国人进入空间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时奠定了中国新一代火箭系列化模块化发展的战略格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动力、结构、总体技术等一系列全新的技术基础。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中国人在航天领域自主创新的典范。
当火箭冲向苍穹时,马赫环的尾焰总是令人震撼。朵朵焰火,见证着工程研制人员的辛勤与汗水。未来,我们将继续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上奋力拼搏,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多力量,向着星辰大海不断进发。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本报记者曹雪盟采访整理)
见证极地考察事业的腾飞
何剑锋
2月7日,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和团队感到无比自豪。秦岭站的观测研究重点是海洋,将为我们探究气候变化、冰雪和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等前沿科学问题提供有力支撑。现在,我和团队正在抓紧推进相关科研计划,争取依托新站早出成果。
秦岭站建筑面积达到5244平方米,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内部具备指挥调度、海洋实验、设备调试、样品存储分析、数据处理、人员住宿、办公会议、餐饮活动、物资车辆维修存放、通信保障、水处理、垃圾处理、野外支持等功能,是空间集约、功能完备的新一代科学考察平台。与之前的南极考察站相比,秦岭站整体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化、装配化技术应用程度更高。
2023年,我们利用“雪龙”和“雪龙2”号双船作业,在南极罗斯海、普里兹湾、宇航员海等5个海域进行了逾百个站位、50万平方千米水域的多学科综合调查。作为“雪龙2”号科考实验平台建设的亲历者,我深感欣慰。在此之前,我国南大洋调查主要集中在考察站邻近海域,年平均时间仅有短短几天。而今,“雪龙2”号的调查手段和实验条件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作业手段和效率今非昔比。
四十载岁月匆匆,几代科研团队用他们的一腔热血,铸就了我国南极五站二船支撑科考的大格局。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科考平台,通过科技发展为我国参与南极国际治理提供支撑,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2024年,我们将继续实施南大洋、南极陆地和冰盖考察,开展全球变化响应与反馈等极地前沿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秦岭站平台设施,强化南北极观监测网络和长期观监测,为极地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雪龙2”号科考实验平台建设负责人,本报记者刘诗瑶采访整理)
与世界分享更多“拉索”的成果
陈松战
清晨,打开电脑,查看“拉索”(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的平方公里阵列数据是否正常,数据的自动解码、标定、重建流程是否正常运行……做完这些例行检查,再开始有条不紊地向计算机集群提交大量作业,对数据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
这是春节假期我每天早上的工作流程。其实,不管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这都是每天的必修课。节后首日,我们团队就紧锣密鼓地投入新的工作之中。
“拉索”是国际上灵敏度最高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之一,而且具有大视场,每个时刻可以监测18%的全天区,同时全天24小时运行和收集数据。在超高能段监测并及时报告宇宙新现象是“拉索”的使命和责任。
2023年,我们团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新的一年,我们将展开一系列新的研究计划。首先要全力保障探测装置稳定运行,获取更多的科学数据,这是我们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同时,团队还需要尽可能地优化数据处理方法,提高测量精度,拓展装置的性能,并保障各个处理环节高质高效地运行,及时完成海量实验数据处理,时刻监测宇宙中可能发生的未知天文现象。
现在天文学已经进入一个多波段和多信使的观测时代,我们也希望与世界其他探测装置保持密切的联动,还将针对重点天体开展深入研究,揭示不同宇宙现象背后更多的秘密。“拉索”已获取的观测数据中还有不少重要的测量和新发现,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够完成更多的分析并正式发表,与世界分享更多“拉索”的成果。
肩负起开拓和创新的使命,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努力。“拉索”是目前世界上最顶尖的宇宙线观测站之一,我们还要抓紧布局和设计下一代探测装置。在升级设备的同时,也要思考怎样让设备发挥关键作用等等,只有这样才可能继续取得新的科学突破。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本报记者吴月辉采访整理)
做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
林华珍
假期中的校园是寂静的,而我和团队依然保持着忙碌。我们先后前往北京和云南,与同行专家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又邀请优秀青年学者来校交流研探。没有因紧密的行程而疲惫,大家思考着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新一年的工作就在这样热烈的氛围中开始了。
当前,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我从事的统计学科是其基础性学科之一,为人工智能在不确定性框架下提供了模型建设、高效算法及理论支撑,正面对着无限的可能和机遇。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进展。前进的每一步,都是新的起点。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研究成果,我又构思了多个研究计划,希望取得新突破。
新的一年,我和团队将围绕“深度神经网络的网络架构识别”和“大语言模型工作机理”等课题开展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开发解决方案来自动识别各种深度神经网络的架构,从而减少存储空间,提高计算速度,为深度神经网络布局到手机、智能手表等移动设备上提供技术上的可能性。
令人欣慰的是,年轻人越发能独当一面。我们的研究团队由20多人组成,来自计算机、统计学等不同专业方向,青年教师与博士研究生是主力。突破重大课题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锻炼,常常能提供新的思路,优异的表现让我对做出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如今,更多社会力量开始参与支持科学研究。2023年年初,我入选首批“新基石研究员”,得到社会资金的公益资助。我组建了攻关团队,将更多兴趣相同的学者聚集起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继续探索,争取做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
兴趣是科学研究的动力。我虽已扎根统计学研究近40年,却仍然充满热情与干劲,因为我热爱这门学科,能够心无旁骛地在知识海洋中探索,希望投入一生去寻找答案。科学家需要不忘初心,埋头耕耘,在自己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千万条道路汇集起来,便能铺就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坦途。
(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教授,本报记者李凯旋采访整理)
做科普就是播撒科学的种子
唐 骋
春节前夕,我在哔哩哔哩平台的科普账号“芳斯塔芙”上线了一期关于香蕉演化史的科普视频,短短一周内播放量突破114万。这让我倍感振奋,假期过后,我又开始着手制作新的科普视频。
去年,我的账号粉丝数涨了100多万,超过了380万。我深深感受到,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大量科学成果不断涌现,公众愈加关注科学,对相关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
现在,很多用户主动参与科普互动、提出科普需求。今年,我计划花费更长时间、考据更加深入,让视频更具故事性、制作更精良,绝大多数科普视频的时长将会保持在15分钟以上,努力把人们日常所见却不明就里的科学问题说清道明。我相信专业、有趣、有深度的科普一定能吸引更多人。
做科普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好的科普要兼顾严谨和生动,让人们通过一个科普视频,既能感到愉悦有趣,又能收获知识。科技发展需要创新,科学普及同样需要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科普工作者要拿出做科研的精神,先“啃”足够多的相关资料,让自己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然后再做普及。同时,还要时时关注科研新动向,寻找大家感兴趣却容易忽视的知识盲区,讲述一些别人没讲过的“冷知识”和科学故事。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普工作者加入互联网知识传播的赛道,科普博主间形成了一个知识补充的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帮助用户培养科学思维。做科普就是播撒科学的种子。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科普队伍中,用丰富多样的方式传递科学知识,搭建起公众与科学之间的桥梁,让科普的田野更加肥沃,为更多人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为科普博主、中国科学院神经生物学博士,本报记者黄晓慧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感谢您对【奚诗百科网】网站平台的认可,无特别说明,本站所有文章均归【奚诗百科网】平台所有,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来源【奚诗百科网】”。 https://www.sptgyg.com/post/2532.html
最近发表
- 华为云账号登录官网,一站式指南
- 三星Galaxy S7 Edge,2016年的旗舰手机及其历史价值
- 985工程大学排名名单,中国顶尖学府的荣耀与挑战
- 华为荣耀10青春版,青春的风采,一图尽览
- 考研路上的钱包指南,预算大揭秘
- 华为MatePad Pro,您的智能生活新伙伴
- 时光回响,一千首经典老歌曲大全
- 考研路上的灯塔,揭秘考研辅导机构的神奇力量
- 穿越时空的旋律,一千首经典老歌曲的不朽魅力
- 旋律中的世界,全球著名音乐剧的魅力与影响
- 三星手机图片大全,视觉盛宴,科技与美学的结晶
- 旋律中的世界,探索全球著名音乐剧的魅力
- 三星W系列手机,高端奢华与卓越性能的完美结合
- 函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开启你的远程学习之旅
- 英文经典音乐剧,穿越时空的旋律与故事
- 福建省美术学院排名大揭秘,艺术殿堂的十座灯塔
- 探索京城,北京免费景点全攻略
- 四书五经,古典智慧的宝库
- 索尼摄像机使用指南,轻松掌握拍摄技巧
- 考研路上的灯塔,为何选择多样的考研课程至关重要
- 旋律与梦想,探索著名英语音乐剧的魅力与影响
- 电影中的音乐之旅,西方音乐电影的魅力与启示
- 深入了解考研课程班的费用,一个全面的指南
- 探索北京,揭秘免门票的宝藏景区
- 考研课程费用解析,如何判断合适的投资
- 艺术之门,揭秘美术公办二本最低分数线的秘密
- 探索北京,十大必去景点深度游
- 舞动经典,探索歌舞剧电影的魅力
- 戴尔最新款笔记本型号,性能、特点与购买指南
- 深入解析,考研课程费用大揭秘
- 揭秘考研课程费用,如何辨别正规课程,避免经济与时间的双重损失
- 荣耀Magic系统,智能生活的新篇章
- 电影之旅,探索英美经典电影的魅力
- 考研路上的金钥匙,揭秘考研课程的价值与成本
- 探索北京,十大免费景点排名及深度体验指南
- 探索云端世界,华为云账号登录官网的便捷之旅
- 舞动梦想,歌唱生活,美国歌舞剧电影的魅力与影响
- 2023年十大名牌手机,科技与设计的巅峰对决
- 苹果与富士康的舞步,全球供应链中的合作与挑战
- 三星GTS3850,智能生活,触手可及
- 艺术之门,2023年美术学院录取分数线排名解析
- 探索北京,免费景点的宝藏之旅
- 探索金沙三宝,揭开神秘面纱,发现生活的艺术
- 三星2016年的辉煌时刻,价格与价值的双重奏
- 音乐剧的璀璨明珠,三宝作品全解析
- 考研课程价格表,透明化选择,助力你的考研之路
- 探索文学的宝库,文学类书籍类型大全
- 三宝,中国音乐剧的瑰宝与创作之旅
- 三宝音乐会,音乐与灵魂的交响曲
- 2023年985大学排名名单,教育质量与学术实力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