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文化

从李商隐笔下的嫦娥看古代文学文化中的月亮意象

怡汐
怡汐 02-13 【文化】 90人已围观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浩瀚星空中,李商隐的《嫦娥》宛如一颗散发着幽冷清辉的明珠,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嫦娥的形象,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的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一、《嫦娥》原诗与字面意思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首联“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1……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浩瀚星空中,李商隐的《嫦娥》宛如一颗散发着幽冷清辉的明珠,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嫦娥的形象,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的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

一、《嫦娥》原诗与字面意思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一)首联“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1、画面描写

- “云母屏风”是一种用云母石镶嵌而成的精美屏风,在古代是富贵人家常见的装饰物,它半透明的质地,透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烛影深”,说明烛光微弱,光线昏暗,主人公(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或者一个类似嫦娥处境的人物)坐在屏风前,周围的环境显得静谧而又略带凄凉。

2、时间暗示

- “长河渐落晓星沉”中的“长河”指的是银河,随着时间的推移,银河逐渐西斜,就像慢慢落下一样。“晓星沉”则表明天色将明,黎明即将到来,这句诗巧妙地暗示了时间是从深夜到破晓的过渡,也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孤独难熬的氛围。

(二)颔联“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从李商隐笔下的嫦娥看古代文学文化中的月亮意象

1、对嫦娥行为的理解

- 在神话传说中,嫦娥因为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药,而飞升到了月宫,这里的“应悔偷灵药”是诗人的想象之语,嫦娥本以为吃下灵药会带来美好的生活,但结果却是在广寒宫中独守寂寞。“碧海青天”形容的是月宫所处的环境,广阔无垠的蓝色天空和碧绿的大海(这里可能有神话中月宫与大海相连的说法),在这样看似美丽的环境中,嫦娥却是“夜夜心”,每晚都饱受着思念和孤独的煎熬。

二、李商隐创作《嫦娥》的背景与心境

(一)个人经历的影响

1、仕途坎坷

-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政治黑暗,党争激烈,他出身于小官僚家庭,虽然才华横溢,但在科举考试和官场生涯中屡遭挫折,多次参加科举才考中进士,而且在官场上一直郁郁不得志,这种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对人生的孤独感和无奈有着深刻的体会,在他看来,嫦娥独自一人在月宫中的孤独境遇与自己在尘世中的孤寂相仿,他在诗中借嫦娥的形象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

2、爱情的失意

- 李商隐的爱情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曾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最终未能修成正果,他的许多爱情诗都透露出一种哀怨和惆怅,在这首《嫦娥》中,嫦娥的孤独也可以被看作是对失去爱情后的孤独状态的一种象征,诗人可能把自己比作嫦娥,觉得像嫦娥一样,失去了原本可以相伴的人或事,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品尝孤独的滋味。

(二)时代文化的映照

1、道教文化的影响

- 晚唐时期,道教盛行,人们对长生不老等神仙思想十分向往,嫦娥偷吃灵药飞升的故事广泛流传,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李商隐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创作《嫦娥》,既是对传统神话故事的传承,也是对当时人们追求长生不老这一普遍心理的一种回应,诗中也融入了诗人对这种追求背后可能带来的孤独和遗憾的思考。

2、文人对孤独主题的关注

-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人常常关注孤独这一主题,尤其是在乱世或者个人遭遇困境的时候,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孤独的存在,像屈原在楚国的政治黑暗中感到孤独,写下充满忧思的作品;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也有着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后的孤独感,李商隐身处晚唐社会动荡不安、个人命运多舛的情况下,以嫦娥这个形象来表达孤独,是他对这一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三、从《嫦娥》看古代文学文化中的月亮意象

(一)月亮与女性的关系

1、柔美与阴柔之美

- 在古代文学文化中,月亮被视为具有阴柔之美的事物,它那柔和的光辉,圆润的形状,与女性的温柔婉约相契合,嫦娥作为月亮上的一位仙子,她的形象也体现了这种阴柔之美,在许多诗词作品中,女性常常与月亮联系在一起,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中的月夜场景往往用来烘托女性的情感活动,月亮成为女性情感表达的一个重要背景元素,无论是相思之情还是孤独之感,都可以在月光下得到渲染。

2、贞洁与高洁品质

- 古人认为月亮是纯洁无暇的,所以也将其与女性的贞洁联系起来,嫦娥居住在月宫之中,远离人间的纷扰,她的形象也被赋予了一种高洁的品质,在一些诗词中,用月亮来比喻女子的品德高尚,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婵娟既可以指代月亮,也可以象征着远方亲人(可以是女性)的美好品质,月亮成为了女性纯洁、高尚品质的一种象征符号。

(二)月亮与孤独、离别的关系

1、孤独的象征

- 月亮常常高悬于夜空,远离大地,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就像嫦娥在月宫中独自一人,这种孤独感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在古代,许多文人在漂泊异乡或者遭遇挫折时,看到月亮就会产生孤独的情绪,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通过写自己与明月、身影相伴,突出了内心的孤独,月亮成为了孤独者的伴侣,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孤独的存在。

2、离别的见证者

- 在古代交通不便,亲朋好友之间的离别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月亮总是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似乎见证了无数的离别场景,当人们在分别之时抬头望见同一轮明月,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李商隐的《嫦娥》中,嫦娥与人间的分离,也反映了离别的悲伤,月亮在这个过程中就像一个永恒的旁观者,它静静地挂在天上,看着人间的悲欢离合。

李商隐的《嫦娥》不仅仅是一首简单描写神话人物的诗篇,更是古代文学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嫦娥形象的刻画,传达出对孤独、爱情、仕途等诸多人生境遇的思考,同时也深刻地展现了月亮这一古老意象在文学文化中的丰富内涵,这首诗跨越千年,至今仍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24866号-6 icp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3287号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