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文化

从〈古文观止〉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康圣
康圣 01-28 【文化】 24人已围观

摘要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有一颗耀眼的明珠——《古文观止》,它犹如一座跨越千年的文化桥梁,将我们与古代先贤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连,这部精选历代文章的佳作集,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选集,更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深入探寻古代社会的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内涵,领略古代文人的智……

一、引言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有一颗耀眼的明珠——《古文观止》,它犹如一座跨越千年的文化桥梁,将我们与古代先贤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连,这部精选历代文章的佳作集,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选集,更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深入探寻古代社会的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内涵,领略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华。

二、《古文观止》的成书背景与编撰者

(一)成书背景

清朝康熙年间,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古文观止》得以问世,当时的文化氛围浓厚,对前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整理成为一种风尚,科举制度对文人读书学习有着严格的要求,众多学子需要广泛涉猎古代经典以应对考试,而古代的文章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一些质量不高或者过于艰涩难懂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迫切需要一部能够集中体现优秀古文精华且易于阅读理解的选本,《古文观止》应运而生。

(二)编撰者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吴氏叔侄生活在江南地区,他们深受当地浓厚的文化熏陶,吴楚材曾为教习,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他深知哪些文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吴调侯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两人志同道合,共同致力于古文的整理与传承工作,他们在编选时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广泛搜集资料,精心挑选每一篇文章,力求使选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三、《古文观止》中的文体类型及其特点

(一)史传类

1、历史叙事的艺术

《古文观止》中收录了许多史传类文章,这些文章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生动地记述了春秋时期郑国的一场宫廷斗争,作者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铺陈,展现了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之间的矛盾冲突,文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入木三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一句,短短数语就将郑庄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既有决绝又有后悔的情绪交织,这种对历史事件的精准把握和形象化叙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场景之中。

2、人物形象的塑造

从〈古文观止〉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史传类文章擅长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和蔺相如,廉颇的形象是勇敢善战但性格耿直且有些狭隘;蔺相如则聪明机智、顾全大局,文章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事件的描写,将两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蔺相如面对强秦时的大义凛然,“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一个“请”字体现了他的从容不迫,而“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又表达了他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忠诚态度,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形象。

(二)论说类

1、深刻的哲理思考

论说类文章在《古文观止》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类文章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韩愈的《师说》,这篇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韩愈开篇即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接着他分析了不同人群对待老师的态度以及其产生的后果,指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这种对比揭示了社会风气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于正确求学态度的倡导,韩愈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使得他的观点极具说服力。

2、独特的论证方法

论说类文章在论证上各具特色,柳宗元的《封建论》就是一篇以理性思辨著称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探讨了封建制的利弊得失,通过对历史上封建制度发展的梳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柳宗元运用了大量的史实作为论据,并且善于运用假设推理的方法,比如他假设如果按照分封诸侯的方式治理国家,“天子之政行乎数百里之内而已,其外,则强侯富陈,以才力相侵轶为威福”,从而论证了封建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弊端,这种独特的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三)辞赋类

1、华丽的语言风格

辞赋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以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为主要特点。《古文观止》中收录了一些经典的辞赋作品,如宋玉的《风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极尽奢华的语言描绘了风的不同形态和影响。“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邸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这一段文字中,“飘举升降”“邸华叶而振气”等词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姿态,同时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丰富的情感表达

辞赋不仅是语言艺术的展示,也是情感抒发的重要载体,屈原的《卜居》就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困惑与无奈,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但却遭到小人的陷害和排挤,被流放他乡,在《卜居》中,他向郑詹尹请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处世之道,是“宁廉洁正直以自清”还是“怀情抱质,独无匹兮”,屈原的这种矛盾心理反映了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的挣扎,同时也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追求,通过辞赋这种形式,屈原将自己的情感以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方式传达给读者,引起人们的共鸣。

四、《古文观止》所反映的古代文学文化内涵

(一)儒家思想的体现

1、仁爱与礼义观念

《古文观止》中许多文章都体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爱和礼义,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种思想在《论语》中的很多篇章都有所体现,而在其他一些文章中也有类似的表达,礼记·大学》中提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强调了家庭内部和睦相处、相互关爱对于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性,儒家非常重视礼义规范,认为礼义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左传》的一些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礼仪在外交活动中的重要性,各国之间的交往遵循一定的礼节,如聘问、朝觐等,这些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规定,更是蕴含着深层次的政治意义和社会道德要求。

2、君子人格的塑造

儒家提倡君子人格,认为君子应当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古文观止》中有不少文章都在阐述君子应有的品质,如《周易·乾卦》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君子要时刻保持谨慎勤劳的态度,这样才能避免犯错,而《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更是直接定义了君子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境时应有的坚定立场,这些关于君子人格的描述,反映了儒家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家思想的影响

1、顺应自然的理念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反对人为的过度干预。《古文观止》中收录了庄子的多篇作品,如《逍遥游》,在这篇文章里,庄子描绘了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万物各有其本性,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生存和发展,鲲鹏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斥鴳只能翱翔于蓬蒿之间,两者虽然存在差异,但都是顺应自己本性的结果,庄子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顺应自然的观点,他认为人也应该像万物一样,不要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而是要尊重生命的本真状态。

2、超脱尘世的情怀

道家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在《古文观止》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文人墨客对这种境界的向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是一个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24866号-6 icp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3287号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