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文化

唐代文学中的劳动人民形象

铭芡
铭芡 2024-11-18 【文化】 45人已围观

摘要原文《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

原文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

卖炭的老翁,在南山中砍柴烧炭。

他的脸上布满了灰尘和烟熏的痕迹,两鬓斑白,十个手指乌黑。

他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呢?是为了买身上的衣服和口中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炭价太低,希望天气更冷一些。

昨晚城外下了一尺深的雪,清晨他赶着装满炭的牛车,碾过结冰的道路。

牛累人饿,太阳已经很高了,他们停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休息。

两个轻盈的骑马人是谁?原来是穿着黄色衣服的宦官和穿着白色衣服的小吏。

他们手持文书,口中称皇帝的命令,掉转车头,喝令牛往北走。

唐代文学中的劳动人民形象

一车炭有上千斤重,但被宫使驱赶,老翁也无可奈何。

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绸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作为炭的价格。

注释

1、卖炭翁:指卖炭的老翁,翁,老人。

2、伐薪烧炭南山中:在南山中砍柴烧炭,南山,泛指山。

3、满面尘灰烟火色:脸上布满灰尘和烟熏的痕迹。

4、两鬓苍苍十指黑:两鬓斑白,十个手指乌黑。

5、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呢?营,经营,这里指购买生活必需品。

6、身上衣裳口中食:买身上的衣服和口中的食物。

7、可怜身上衣正单:可怜他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

8、心忧炭贱愿天寒:担心炭价太低,希望天气更冷一些。

9、夜来城外一尺雪:昨晚城外下了一尺深的雪。

10、晓驾炭车辗冰辙:清晨他赶着装满炭的牛车,碾过结冰的道路,晓,清晨,辗,碾压。

11、牛困人饥日已高:牛累人饿,太阳已经很高了。

12、市南门外泥中歇:他们停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休息。

13、翩翩两骑来是谁:两个轻盈的骑马人是谁?

14、黄衣使者白衫儿:原来是穿着黄色衣服的宦官和穿着白色衣服的小吏,黄衣使者,宦官,白衫儿,小吏。

15、手把文书口称敕:他们手持文书,口中称皇帝的命令,敕,皇帝的命令。

16、回车叱牛牵向北:掉转车头,喝令牛往北走,叱,大声喝斥。

17、一车炭,千余斤:一车炭有上千斤重。

18、宫使驱将惜不得:被宫使驱赶,老翁也无可奈何,驱将,驱赶,惜不得,无可奈何。

19、半匹红绡一丈绫: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绸和一丈绫。

20、系向牛头充炭直:挂在牛头上作为炭的价格,直,价值。

文学文化背景

《卖炭翁》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诗,收录于《新乐府》五十首之一,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卖炭老翁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

1.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白居易的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2. 创作背景

唐代中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贫富差距悬殊,朝廷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需求,不断加重对普通百姓的剥削。《卖炭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悲惨命运。

3. 艺术特色

叙事性强:《卖炭翁》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详细叙述了卖炭老翁的日常生活和遭遇,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的艰辛。

细节描写生动:诗中通过对老翁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的细致描绘,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对比鲜明:诗中通过老翁的贫困与宫使的贪婪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4. 主题思想

《卖炭翁》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揭示社会不公:诗中通过老翁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官员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同情劳动人民:诗人对老翁的悲惨境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支持。

批判官僚腐败:诗中对宫使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揭露了官僚阶层的腐败和无耻。

5. 影响与意义

《卖炭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通过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描绘,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关注,激发了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这首诗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6. 后世评价

《卖炭翁》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颂,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评价白居易的诗歌“言浅意深,辞近旨远”,认为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现代学者也普遍认为,《卖炭翁》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卖炭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生动的艺术表现,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白居易卓越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24866号-6 icp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3287号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