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文化

穿越千年的端午诗情——细数十首古诗词中的龙舟与粽香

梓莲
梓莲 2024-09-08 【文化】 55人已围观

摘要端午佳节,不仅承载着屈原的忠诚与悲壮,还蕴含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诗人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端午的习俗、景象以及内心感受融入到诗词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流传千古的端午诗词,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节日氛围,《五月五日》——梅尧臣>五月……

端午佳节,不仅承载着屈原的忠诚与悲壮,还蕴含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诗人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端午的习俗、景象以及内心感受融入到诗词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流传千古的端午诗词,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节日氛围。

《五月五日》——梅尧臣

>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 门前风景雨来佳,爆竹声中一岁除。

此诗以平淡之语述说着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梅尧臣通过描绘家家户户挂艾草、插菖蒲的场景,表达了对远方亲朋好友的深切怀念,虽然“故人不可见”,但那份情谊却随着艾草的清香飘散开来,温暖人心。

《同州端午》——殷尧藩

>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诗中描述了一个白发老人在他乡度过端午的情景,对于久居异乡的人来说,每当传统佳节来临之际,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思乡情绪,这首诗通过刻画儿童对老人身份的好奇与询问,巧妙地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浣溪沙·端午》——苏轼

>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流香涨腻满晴川。

苏轼笔下的端午节充满了浪漫与诗意。“轻汗微微透碧纨”描绘出女子沐浴时娇羞的模样;而“流香涨腻满晴川”则勾勒出一幅水面上飘荡着香气的画面,整首词既展现了端午时节特有的风情,又透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穿越千年的端午诗情——细数十首古诗词中的龙舟与粽香

《乙卯重五诗》——陆游

>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在此诗中生动地记录下了端午节期间乡村的热闹景象,从“榴花忽已繁”到“粽包分两髻”,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节日里。

《端午》——文秀

>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文秀的这首诗深刻揭示了端午节背后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庆祝丰收或驱邪避灾的日子,更承载着对忠贞之士屈原的纪念,诗人通过“堪笑楚江空渺渺”的描写,表达了对屈原悲剧命运的惋惜之情。

《端午即事》——文天祥

>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作为一位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这首诗中展现了其豪迈不羁的性格特征,尽管身处逆境,但他仍然心怀天下,希望能像屈原那样成为一位真正的“青帝”,让世间万物都能得到公平对待。

《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顾太清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顾太清以菊花为象征,抒发了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尽管是在热闹非凡的端午节,她却独自一人欣赏着盆中绽放的菊花,思绪万千,这首词以其婉约柔美的风格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

《已酉端午》——贝琼

>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贝琼在此诗中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高度赞扬,即使是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他也坚持前往汨罗江畔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无酒渊明亦独醒”一句更是体现了诗人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南歌子·端午》——陈克

> 绿水满池塘,朱帘卷画堂。

> 艾虎钗头,菖蒲酒中央。

陈克通过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描绘,展现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无论是“绿水满池塘”还是“艾虎钗头”,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节日的喜庆氛围,这首词以其清新脱俗的语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浣溪沙·端午》——欧阳修

> 玉腕枕香腮,红巾掩翠蛾。

> 梦魂何处转,犹疑在远波。

欧阳修的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女子在端午节夜晚思念远方恋人的情景,她将玉腕轻轻枕在香腮之上,红巾遮住了半边脸庞,眼中满是对爱人的无限眷恋,整首词情感真挚动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十首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端午节的独特感悟,也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所在,它们如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24866号-6 icp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3287号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