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文化

杜牧泊秦淮原文与赏析,穿越千年的烟波江上情

于期
于期 2024-08-28 【文化】 55人已围观

摘要在中国璀璨的古典文学长河中,杜牧(公元803年-852年)无疑是唐诗辉煌篇章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杜牧的代表作之一——《泊秦淮》,感受那份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千古情怀,《泊秦淮》原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

在中国璀璨的古典文学长河中,杜牧(公元803年-852年)无疑是唐诗辉煌篇章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杜牧的代表作之一——《泊秦淮》,感受那份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千古情怀。

《泊秦淮》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原文与赏析,穿越千年的烟波江上情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翻译与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停泊在秦淮河畔的情景,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以“笼”字巧妙地将水、沙、月光融为一体,创造出一幅朦胧而静谧的画面,秦淮河自古便是繁华之地,而此时此刻,却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仿佛历史的尘埃在此刻沉淀下来,让整个场景平添了几分忧郁与哀伤。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进一步点明时间与地点,夜晚,诗人独自一人乘船来到秦淮河边,不远处就是灯火阑珊、喧嚣热闹的酒肆,这种反差使得孤独之感更为强烈,同时也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

第三句“商女不知亡国恨”,诗人通过描写歌妓们对国家兴亡无动于衷的态度,表达了对时局动荡、社会风气衰败的深深忧虑,这些女子或许因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投身于风月场所,但她们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身处怎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之下,杜牧以此来批判那些沉迷于享乐、忘却国事之徒,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担忧。

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以听觉形象收束全篇。“后庭花”原本是一支流行于南朝时期的曲子,这里既暗示着曾经辉煌灿烂的文化正在逐渐消逝,也象征着那些只知追求感官刺激之人依然沉醉于过往的美好幻象当中,而“隔江”二字则赋予了这一幕更为广阔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所见,更是超越时空界限,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的象征。

整首《泊秦淮》通过对自然景色、人文景观以及人物心态的细腻刻画,展现了杜牧卓越的艺术才华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中既有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也有对社会现状的反思;既体现了个人情感世界的真实流露,又折射出时代精神风貌的独特魅力,这是一首充满哲理与美感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吟诵。

《泊秦淮》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形象、含蓄蕴藉的情感,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声音,更传递出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令后人回味无穷。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24866号-6 icp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3287号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